伪玩家
我从来都不算一个真正的游戏玩家。
初二的时候,家里添了第一台电脑。那时候的思想政治课本上还将电脑称为“学习办公用具”,再配上“小明在网上学习英语”或者“小亮用电脑做练习题”的插图,于是电脑的主要功能就成了“查资料、看新闻”。当然,政治课本上的文字,就和街边“禁止随地吐痰”的标语效力相当。对于孩子来说,电脑就是个大玩具。买台电脑不用来玩游戏,还不如买条咸鱼!
那时候最流行的游戏是DNF,它占据了男生下课以及上课聊天的九成内容。一下课,男生就三五成群挤到一起,兴高采烈地议论着职业、技能、装备,吹着自己或别人打Boss、爆神装的传奇,嗓门也一浪高过一浪。有一段时间,只要某个人以细微而又能让周围人都听到的音量、神秘兮兮地吐出某个传说中的神器——“流星落”三个字,所有男生的耳朵都会迅速转向那边。
什么,你一个男生不玩DNF?不好意思,那你在课间也只有好好学习的份了。为了不脱离组织,我也毫无例外地入了坑。那时北方小城的精神生活尚不丰富,对刚接触网络的少年来说,网上什么东西都有意思,什么游戏都好玩到爆。
我也时不时在课堂上用精神上线,用思维刷副本。不过作为休闲玩家,还是太循规蹈矩了。面对一到规定时间就无法获得经验、也不能捡东西的防沉迷系统,居然没想到去找个大人的身份证号注册一下,就那么傻傻的玩到三个小时就下线。这种态度可远远无法与当年的第一批“骨灰级玩家”相提并论。
记得当年隔壁班有一位“大神”,他的角色几乎天天升级,惹得一帮男生羡慕不已。可惜别人学不来,毕竟这位大神每天都要翘课去网吧鏖战半天。我从来只闻大神的名号,未见其人——毕竟他整天不在学校。我对他全部的印象都来自于他的父亲——他每天至少要来学校一次,到他班级门口检查他是否在校。他也十次有九次都扑个空,于是骂骂咧咧地转身到网吧找儿子去了。这出游击战的好戏大家不知看了多少次。
十几岁的少年,没几个能把“玩”和“学”彻底分开。哪怕只有一点空闲,男生也能抓紧时间钻到屏幕里去战个痛快——怎奈何家长是不许的。那时候,网瘾还是病,杨教授也还没有“磁爆步兵”的称号。家长们听到网瘾,比听到艾滋还可怕,恐怕谁也没有料到自己也有沉迷朋友圈的一天吧!好在,我的父母还算开明,既没有严令禁止我玩游戏,看到我对着电脑目不转睛也没有把我送去上电刑,唯一的要求,就是先写完作业才能玩——还是要感谢学校,我没有敢于不交作业的勇气,所以除了周末也就没有时间来玩了。
至于那些防游戏如防洪水猛兽的家长,恐怕难说卓有成效。正所谓留得住我的人,留不住我的心;心中有天地,处处打游戏。孩子们早已达到了“人机合一”的化境,眼睛盯着课本,脑海里也可以闪现着副本;身体端坐在课桌前,心思也不在牛顿三定律上头。毕竟,思想是自由的,谁也无法阻止一个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想着另一件事。
现在看来,游戏影响学习,这是事实。但也不能全怪初中生年少无知——现实生活实在是太无聊而无望了。电脑前的你,生活如一潭死水,屏幕里的你,却能上天入地。课堂上那些“为社会作贡献”的大道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美好愿景,还不如屏幕里的像素小人儿来得实际。屏幕里和课本里,哪个才是虚拟世界?
那时,网游便是小小少年的心灵港湾,可这避风港也不是一直风平浪静的,看似完美的虚拟世界也不全然让人顺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舒舒服服打游戏,也得有硬件支撑。一开始,家里接的是号称4M的网线,实际网速只能“呵呵”。下个电影小半天,下个游戏要一整天。平时倒也能流畅运行,可平时也没工夫玩啊!一到周末、寒暑假,那网速就像老牛拉破车——快不起来了。游戏里便是频繁的卡顿和掉线。打倒了Boss,爆了一地好东西,还没来得及捡一个就掉线了,手中的鼠标便不免要硬着陆几次。网游不是让人变得愤怒和暴力的元凶,网速才是。
刷副本刷累了之后,我会到决斗场里PK几回,与人斗其乐无穷嘛!问题是斗不过。手残患者,打打小怪还可以,碰到五指翻飞随手就能搓出一套连击的老鸟,真是分分钟被教做人。我也是在DNF格斗场里第一次接触到了一个规模庞大、实力惊人的群体——喷子。一场PK下来,不管你谁输谁赢,对面都能麻利地敲着键盘把别人的七大姑八大姨祖宗十八代统统问候一遍。
一个游戏氛围的恶化,是逐渐发生的。DNF越来越火,玩家越来越多,游戏世界的戾气也越来越重,越来越多的玩家从默默刷怪升级加入到“一言不合,问候全家”的队伍。当游戏不能给人带来放松、玩游戏不再为了“玩”而是为了“斗”的时候,我这样的玩家也该退出了。
一个游戏玩久了,想退出没那么容易。网速疲软可以坚持,喷子横行,尚可选择无视,眼不见为净,这游戏将就着还能玩;但DNF慢慢变得没法玩了——孩子,你渴望力量吗?别傻了,只有充钱你才能变得更强!运营商要赚钱正版不用充钱传奇,不管黑猫白猫,肯充钱的才是好猫。什么,你说游戏平衡性?Who cares?草根玩家?当然要给人民币玩家让路咯!碰到我这样不肯为游戏花钱,手里也没多少零花钱可支配的玩家,这游戏终究还是玩不下去了。
你手中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那个像素小人儿,他的命运到底还是无法由你来决定。就算在游戏里能上天入地,有些事情还是无法改变——虚拟世界终归要受现实世界的支配。这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渐渐地,我上线的频率越来越低,偶尔上线,也只是逛逛,看看有没有什么新活动。下课时也不再热衷于和那帮“网瘾少年”一起高谈阔论了——玩都玩不下去了,还讨论个毛线?终于,在一次系统崩溃之后,我也失去了重新下载一次的动力。阿拉德大陆上某位名不见经传的冒险家,就此退隐了。
在那之后,我陆陆续续还玩过几个页游,体验就俩字——坑爹。甚至还被清新的风格和有趣的玩法吸引,玩过几个今天看来十分低幼的儿童游戏。几年之后,我注册了个新号,在酒店的电脑上又登陆了一次DNF。就像长辈们吃水果罐头一样,算是“童年的回忆”。新出了不少职业,游戏世界也扩大了不少——变得我几乎不认识了。可惜,当年一起下副本的小伙伴们早已星散四方,童年的回忆也不复存在。我孤零零地刷了两个副本就下线了,那是我最后一次登录网游。
离开了网游,就好像食堂少了个窗口——不打紧,选择还多着呢。我转眼又入了单机游戏的坑。内容丰富,可玩性高,有过硬的剧情支撑,不用在乎网速快慢,没有网游的急躁,更没有喷子出没。我颇爱其中的沙盒类游戏,游戏节奏随心把握,可以静下心来探索世界、体验剧情。无论是繁华的大都市,核战后的废土,还是奇幻的中世纪,每一个世界都充满了无限的魅力。面对广袤的世界,既可以勇闯魔窟,来一番恶战,也可以信马由缰,体验探索和漫步的乐趣。
就像徘徊于末日废墟中的幸存者终于找到了避难所一样,这可能是一个玩家终于找到心灵归宿的故事。可惜,剧情没有朝这个方向发展。
这一次,不是因为失望。
通关一个主线剧情不算太长的游戏,十几个小时差不多够了;体验一下支线剧情,几十个小时也足矣;升一升等级,跑一跑任务,一百多小时也就用掉了;再玩一玩收集,凑一凑成就,哎呦,随随便便就玩了几百小时。偏我又是个强迫症,碰上开放世界,就要把每一个角落都走遍。随便一个单机大作,玩上几个月不成问题。大一的时候,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虽然没带电脑,每周末回家也玩得天昏地暗,那叫一个痛快。什么?你说学习?我目标不高,不挂科就行了。
大一,我挂科了。
到了大二,整天忙着跑班级、部门的任务,刷各种活动、比赛的副本,再加上挂科的阴霾如影随形,课也不敢不听了。虽然大一挂科和游戏没有直接关系正版不用充钱传奇,但我还是没有碰它们——并不是我不想玩。一瞎忙起来,脑子都觉得不够用,忙完眼前这一波,再接着忙下一波。整天只想多睡一会觉,连着几个星期连美剧都没能完整地看一集,哪有功夫打游戏?
上个暑假,偶然打开D盘,才想起好几个游戏还躺在这里,而我已经几个月没有打开过它们了。说来惭愧,玩了这么久的游戏,从来没支持过正版。看着那些大作的名字,我犹豫了一下,右键,下拉,删除,清空回收站。游戏,就这样以一种完全没想到的方式消失在我的生活中。
中学时代没有那没多可以任意支配的时间,现在有,但我已经不愿扔在游戏上了。现在,偶尔也会忙里偷闲,上4399玩一会小游戏;也时常会停留在开黑的室友的身后,饶有兴味地观战一会,品评两句。听他们反复念叨着:“男人不玩LOL,和咸鱼有什么区别?”“买了高配电脑不玩游戏,浪费资源!” 说到底,我只是个伪玩家,从不曾认认真真地玩过游戏。
有时,我还会到游民、3DM上看一下游戏资讯,看看最近出了哪些新作,评价如何,感叹一下,现在的游戏都可以做到这种水平了,看起来就好好玩的样子。
只是不会再去尝试了。
作者简介
周裕东,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14级学生,现在是一名挣扎在死亡边缘的考研党。
创作背景
看着室友们从《英雄联盟》玩到《王者荣耀》,再到现在的“大吉大利,今晚吃鸡”。旁观之余,回想起自己不长不短的游戏生涯,作此文聊表纪念。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